中國制造業困惑源頭 再工業化及成本擠壓
點擊次數:6980 發布時間:2023-07-13 00:00:00
在總額為100萬億元人民幣的國際貿易總額中,接近10萬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出口總額讓全球諸國自嘆弗如。不僅如此,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然而,中國制造業時下已經強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襲之憂。據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的最新終值數據顯示,今年9月,中國企業新出口訂單創下42個月以來的最大降幅。受此影響,國內制造業產出同期創下了3月份以來的最大降幅,制造業采購量出現連續第5個月下降,而且降速為2月份以來最大。
在虛擬經濟之路上漸行漸遠的歐美各國不得不急剎腳步反思自己的經濟增長模式,從而拉開了“再工業化”的大幕。過去一年中,不僅美國提出了“回歸制造業”的戰略方針,歐盟和日本等也紛紛出臺重振制造業的強力政策。與此同時,越南、印度等亞洲發展中國家也加快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腳步。中國制造業未來將不得不承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新興市場國家加速追趕的雙重力量傾軋。
波士頓咨詢集團發表的《制造業重返美國》研究報告作出測算,中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占美國單位勞動力成本的比重將由2000年的3%上升到2015年的17%。這一不斷增長的過程意味著中國相對于美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將逐漸喪失,即從目前的55%驟減至2015年的39%。波士頓咨詢公司認為,發達國家龐大的國內市場、資本密集工業的普及程度和巨大的人才儲備會確保其成為世界制造業中的一股上升勢力;這種全球制造業的重新洗牌目前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并在今后5年變得越來越顯著。
的確,中國制造業在增值上與發達國家依然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差距。僅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為了提振制造業,發達國家還在稅收、外貿以及投資等政策方面向制造業傾斜,其中歐盟已經加大了2013財年預算方案對制造業研發的支持額度,而美國政府將斥巨資在俄亥俄州建立一所由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共同建造的制造業創新研究所,日本通過巨量頻繁的外匯市場干預對本國制造業出口形成強力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已經引起國際資本從中國的回撤。自今年3月以來,先后有美國消費品巨擘佳頓公司、建筑機械公司卡特彼勒、體育用品制造商阿迪達斯、福特汽車公司和星巴克集團等將其全部或部分產品制造從中國轉回到美國。按照波士頓咨詢集團的最新推測,未來5年將有15%的美國企業從中國“回流”到美國本土。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歐美等國的“再工業化”所產生的影響并不僅僅停留在對中國制造業資本的抽離之上。由于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瞄準的是高端制造業及其競爭優勢的打造,而現階段中國也正在進行從低端走向中端和高端的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雙方由此必然產生產業領域新的“交集”,中國制造業未來在高端制造領域所面臨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中國制造業在傳統低端領域也遭遇到來自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殘酷擠壓。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高于亞洲其他7個國家,其中越南的生產成本比中國低15%~30%,印度尼西亞比中國低40%,而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孟加拉國僅是中國的1/5。受此影響,伊藤洋華堂已計劃將75%的在華產能轉移至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愛世克斯和水野也降低了在華運動鞋等運動用品的生產比例,同時擴大在越南、印尼的生產規模。
中國制造業遭遇的貿易摩擦壓力也空前增加。資料顯示,今年前8個月,在外圍經濟體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創下歷史記錄高點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對華貿易摩擦案件數從2002年占世界各國案發總數的17%急升到36%。加上在高端領域可能遭遇到的阻擊,未來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化之路將異常艱辛。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目前依舊處于初級階段,其中100家跨國公司2011年的平均跨國指數僅為12.93%,遠低于同期世界100大跨國公司26.2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公司38.95%的水平。